技术文档
CC-Link IEFB主站转Modbus RTU总线协议网关
CC-Link IEFB转Modbus RTU两种网络协议的互联互通有着重要的意义。远创智控YC-CCLKIEM-RTU恰似强大引擎,成功破解难题。它具备高效转换协议的能力,能为用户带来便捷高效体验,有力推动企业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提升。作者将详细阐释该设备的主要功能、显著特点与优势、技术参数和配置方法等,全面呈现其整体情况,让特点和价值清晰可见,便于用户深入了解并运用这款关键设备,助力工业自动化发展跃上新台阶,为行业进步持续注入活力,促进其繁荣,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,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,推动行业技术革新与进步。
一,设备主要功能
远创智控YC-CCLKIEM-RTU型网关在CC-Link IEFB总线侧实现主站功能,在Modbus RTU串口侧实现从站功能。可将CC-Link IEFB协议的设备接入到Modbus RTU网络中;在Modbus RTU串口侧提供RS485和RS232两种电平接口。
应用广泛:远创智控YC-CCLKIEM-RTU广泛应用于支持CC-Link IE接口的变频器、上位机、马保、仪表等等。CC-Link IEFB是一种高性能的工业网络协议,适用于大规模、高速数据传输的场景。而Modbus RTU则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传统协议,被众多的老旧设备和第三方设备所支持。CC-Link IEFB主站转Modbus RTU的解决方案,实现了这两种不同协议之间的桥梁搭建。
二,典型应用拓扑图
三,设备技术参数
远创智控YC-CCLKIEM-RTU在CC-Link IEFB一侧为主站,在Modbus RTU为从站
波特率:1200、2400、4800、9600、14400、19200、38400、56000、57600、115200bps;
串口格式支持7、8个数据位,None/Odd/Even校验位,1、2个停止位。
输入字数最大可达128word,输出字数最大同样为128word
网关作为Modbus RTU主站,支持01H、02H、03H、04H、05H、06H、0FH、10H号功能;
作为Modbus RTU从站,支持03H、04H、06H、10H号功能。
波特率:9.6K、19.2K、45.45K、93.75K、187.5K、500K、1.5M、3Mbps。
四,配置方法
1、使用配件中的USB线连接YC-CCLKIEM-RTU和PC机,PC机中会生成网关的USB虚拟串口。如果是第一次使用需安装USB虚拟串口驱动程序,驱动程序在CC-Link IEFB主站网关系列产品\USB驱动文件夹里。USB驱动程序安装完成并确认正常后才能继续后续操作步骤。
2、双击资料盘:CC-Link IEFB主站网关系列产品\配置软件\配置软件\主站网关配置软件.exe配置软件。
3、选择网关的虚拟串口,然后点击“连接”按钮打开串口。
4、打开串口后,必须先点击“上传网关信息”按钮,测试配置软件是否可以和网关正常通信。如果通信正常,会显示网关信息;如果通信失败,则不会显示网关信息,并且不能进行下载配置、上传配置等网关操作。
5、在CC-Link IEFB参数框单击“导入配置文件”按钮,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CC-Link IEFB主站组态工具生成的配置文件,配置文件的扩展名为.bss。选择配置文件后单击“打开”按钮,对话框关闭
6、配置文件导入成功后界面如下。通过CC-Link IEFB从站参数中的站地址下拉框可以查看当前组态的所有CC-Link IEFB从站。
7、在Modbus RTU参数框中设置站地址、串口波特率、串口格式、Modbus RTU通信模式四个参数。
8、当前网关作为Modbus RTU从站的站地址设置为10,后面的章节中Modbus RTU站地址都按此设置。
9、确认上述参数设置无误后,点击“下载配置”按钮将组态参数下载到网关。
10、参数下载成功后网关的PB灯快闪1秒,之后网关自动复位。至此网关参数配置完成。
五,电器参数
供电:24VDC(±5%),最大功率3.5W
工作环境温度:-45~85℃,湿度≤95%
防护等级:IP20
安装方式: DIN-35mm导轨
六,导轨安装图
作者寄语:
CC-Link IEFB转Modbus RTU总线协议网关的讲解至此暂告一段落啦!如果您希望获取更多与之相关的知识,随时都能够与我们取得联系哦,我们会以足够的耐心为你解疑答惑。文中提及的这款网关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,它能够极为出色地完成不同总线协议的转换工作。无论你是专业的工程师,亦或是对技术饱含热情的爱好者,我们都由衷地期待能与你进行交流探讨。让我们并肩前行,一同去探寻更多的先进技术,为推动行业发展贡献出各自的一份力量。期待与你共同开启技术探索的旅程,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共同缔造更多的可能性,一起迎接未来的挑战与机遇,让我们的技术交流为行业发展注入崭新的活力和动力,推动工业自动化持续向前迈进,登上更高的层级。